缂丝又称作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具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宋代进入鼎盛时期。缂丝画面以花鸟为主,不论构图、设色、表现手法,均与宋代绘画中的写生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缂丝以平纹木机织造,用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经线不断而纬线截断)的工艺进行编织。匠人们使用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拨子将不同颜色的纬线往返交织在经线上,但并不贯穿整个画面,按图案、色彩分别缂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使画面有一种立体的雕刻感且正反两面如一。《翠玉秋荷》原图出自《石渠宝笈》中的“宋元集绘册”,刻画了秋天荷塘一隅荷花已谢,只留荷叶、莲蓬迎风摇曳,一只红色鸟喙的翠鸟俯立在莲蓬之上,屏气凝神,注视着水中的游鱼,准备跃入水中猎食的情景。大师采用传统的缂丝技法,结合丰富的色彩,刻画了鸟儿灵动的身姿及荷花、荷叶、莲蓬风姿绰约的立体效果。整件作品自然生动,逼真传神,设色典雅,清隽秀雅,完整的呈现了宋代缂丝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