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罗、绸、缎是中国传统丝绸纺织品的四个品种,其中绫绢居于首位。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浙江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双林绫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绫绢织造技艺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双林镇附近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碳化了的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三国时(公元220—280年),湖州隶属东吴,古有“吴绫蜀锦”之称。南朝刘宋政权时期,绫绢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大批绫绢经由广州等地出口到林邑(位于今越南南部)、扶南(柬埔寨),以至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
到唐代,绫织物进入全盛时期,由于它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纺织,互相衬托出花纹,使花形若隐若现,转侧引人。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赞道,“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从唐代起,双林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据《吴兴县志》记载,明代双林镇的绫绢织造技艺更为发达,织品巧变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姓所织双龙缎为最佳,专用于朝廷奏本。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双林镇的绫绢产业曾迎来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绫绢的产量和销售额连年萎缩,当地绫绢厂纷纷倒闭,双林绫绢厂也难以幸免。2000年,双林绫绢厂破产拍卖,浙江省“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人郑小华咬咬牙从亲戚手里借钱买下了厂房和技术资料。为了重拾这项流传数千年的绫绢技艺,郑小华四处走访老艺人、老工人,请老师傅传授织造技艺的操作过程和技巧,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重放光彩。多年来,通过挖掘传统手工艺,郑小华和团队研制了古花绫、古耿绢,以及故宫专用耿绢,用于制作故宫藏画,该产品已达到明清时期的绫绢效果,对我国修补古旧字画和修复丝绸文物的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2015年,郑小华的女儿郑依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承父辈的绫绢织造技艺。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她,郑依霏不断创新,推出仿宋、仿明清等一系列仿古绢,在传承这项古法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文创产业发展,研发出更好的绘画、装裱用绢,同时扩展至装饰美术等领域,为绫绢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新时代力量。
如今,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下,双林绫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2001年和2010年,双林绫绢先后两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荣誉称号;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是包含其中的代表性项目;2021年,随着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国家宝藏·展演季》舞台,双林绫绢走入大众视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双林绫绢厂生产的祥云纹绫绢成为奥运证书的指定材料,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带有雪花图案的绫绢经过再制作后裱封于获奖证书的封面,高贵而素雅,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曾经的绢可代纸作画泼墨,绫则用作装裱书画。如今,绫绢还可以制作戏剧服装、台灯、屏风、风筝、绢花等工艺美术品,从书案走向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这项一度黯淡的千年传统工艺再放光彩。